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专家观点】毛涛: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及其完善--基于碳达峰与碳中和视角的分析
时间:2022-07-04    来源:    分享:

089c7a5d91e6c5a5070404a4199362f.png

 640.png专家观点来自于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副秘书长、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 处长 毛涛




摘  要: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可以调动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积极性,引领工业绿色发展。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打造绿色供应链,并探索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做法。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管理内容从“小绿色”转向“大绿色”;管理对象从“部分”扩充至“全体”;管理要求从“浅绿”走向“深绿”。通过不断完善试点工作,加强对试点企业引导和帮扶,可以推动形成供应链上大、中、小企业协同减碳的新模式。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供应链;绿色采购;绿色发展

通过打造绿色供应链,发挥核心企业“采购力量”的作用,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链上相关企业改进环境绩效,持续提升供应链的绿色发展水平。然而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还较为陌生,不知是什么,更不知如何去做,参与热情普遍不高。因此,有必要通过试点项目进行引导和推动。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的进展

国家高度重视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标准,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制度环境。同时,为引导企业先行先试,一方面政府牵头开展了试点工作,另一方面政府也鼓励和支持民间机构开展相关探索。

(一)开展的试点

    1. 国家层面的试点


“十三五”以来,国家对绿色供应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开始通过试点项目,引导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


绿色制造示范。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抓手,开展试点示范,实施绿色采购,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信息通信、汽车、家电、纺织等行业培育百家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同年,发布的《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将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作为绿色制造体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建设程序等,为开展绿色供应链示范提供了政策依据。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启动绿色制造示范,其中绿色供应链作为重点支持方向。首批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遴选集中在汽车、电子电器、通信、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离散型行业,主要是行业中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绿色供应链管理基础好的核心制造企业。在示范工作推进中,重点支持领域逐步拓宽,从最初的离散型行业拓展至流程型行业及生产性服务业,覆盖到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子电器、通信、电力装备、制造、大型成套机械、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建材、电子商务、快递包装等行业。


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2016—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开展了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主要支持“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和“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三个方向,目的是解决相关行业绿色设计能力不强、工艺流程绿色化覆盖度不高、上下游协作不充分等问题。其中,“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项目重点支持联合体企业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和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出台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强化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物流、使用到回收处理环节的全流程绿色化管理。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促进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创新的总体思路。文件强调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明确了打造绿色供应链的重点行业和主要环节。依据文件,2018年,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启动了城市和企业两个层面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并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试点的一项内容,强调“以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的绿色发展为导向,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环保产品、设备和设施,促进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供应链。”为了不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开展的绿色制造示范工作产生交叉重合,此试点不再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企业试点的重点支持方向。

   2. 地方层面的试点


在原环境保护部等部委的指导下,部分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

上海采用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实践促创新”的工作思路,重点研究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市场驱动力。2013年,百联集团、通用汽车、宜家等企业率先加入试点。深圳建立了“政府指导、大企业采购牵引、中小企业改善环境”的政企合作模式。2014年,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联合华为发起“深圳市绿色供应链”试点项目。天津重点研究绿色供应链制度建设,2013年发布《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在绿色采购、绿色建筑、绿色住宅、绿色钢铁等领域开展试点,并推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要求》《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绿色供应链标准化工作指南》《绿色供应链技术要求 编制导则》等标准。东莞则立足企业绿色供应链评价,推出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选择在家具、制鞋、电子、机械制造及零售服务业等行业开展企业评价。
   3. 第三方机构试点
除政府层面的试点外,一些非政府组织同样进行了有益探索,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并形成了一些典型做法。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2014年起开始按年度发布“绿色供应链指数”,对在华企业环境合规、节能减排和信息披露等供应链上的环境管理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排名,督促企业持续公开环境信息和提升供应链的绿色绩效。阿拉善SEE联合相关单位于2016年发起“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基于第三方机构评价形成的“黑名单”“白名单”和“绿名单”,鼓励房地产企业进行联合采购,优先支持绿色绩效好的企业,推动钢铁、水泥等建材企业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二、取得的成绩

多方主体共同推进,形成国家、地方、第三方机构协同试点的新做法。在绿色供应链试点方面,既有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生态环境部等国家部委开展的试点,也有上海、天津、深圳、东莞等地方政府进行的探索,还有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阿拉善SEE等第三方机构的尝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国家+地方+第三方”协同试点的新做法。

试点企业逐步增多,形成大、中、小企业绿色联动的新趋势。试点项目对于企业建立和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绿色发展的新趋势。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开展的前六批绿色制造示范工作,推出了29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联合财政部开展的三批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支持了三十多个联合体构建绿色供应链系统。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的深入推进,截至2021年6月5日,参与采购的房地产企业达到100家,纳入“白名单”的优先采购企业已经从最初的159家扩大到3874家。

试点企业主动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新模式。部分参与绿色供应链试点的企业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管理模式,比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计划在2025年前推动TOP 100供应商设定碳减排目标。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推动下,苹果、舍弗勒等部分在华企业强化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对上游企业的绿色管理,实现了供应链的“绿色蝶变”。通过开展“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到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绿色发展实践中,既推动了房地产行业以及其上游的建材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也探索形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新的创新模式。一方面,通过龙头房地产企业的联合采购,将零散的单独采购转变为集中的整体采购,既强化了绿色采购力量,又统一了绿色采购标准,大幅提升了下游房地产企业对上游建材企业的绿色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对上游企业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客观“画像”,按照“白名单”“绿名单”和“黑名单”的企业类别,形成了分类施策的供应商管理模式。

    三、碳达峰与碳中和带来的新变化


当前,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并强化了对企业的低碳管理。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后,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进行重申,充分表明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决心。近期,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法律政策,逐渐营造出了有利于企业低碳发展的制度环境。在全球低碳发展的大势下,随着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确立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带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产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增加了管理内容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中,核心企业对上游的管理多是环保合规,虽然可以带动上游企业绿色绩效提升,但是多停留在污染物减排上,而对于节能、减碳等其他方面绿色绩效的带动还远远不够,其打造的绿色供应链充其量是一条环保合规的供应链。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确立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低碳被提升至与绿色、循环同等重要的位置,协同减污降碳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作为能源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和碳排放主体的企业,需要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准确理解绿色发展的内涵和要义,应用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绿色”,一切合法从事的且有助于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的行为,都应被视为绿色行为。因此,企业在进行绿色发展时,除关注环境合规之外,还需要去关注节能、节水、减碳等其他方面的绿色问题,特别是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按照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努力降低企业自身及其供应链上的碳排放。


(二)拓宽了管理对象


最为理想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状态是“核心企业提出的绿色要求可以影响到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而且各级供应商都愿意配合核心企业去改进环境绩效,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然而实践却很难做到,绝大多数试点企业仅关注与其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一级供应商,而且是部分核心的一级供应商,很少将绿色管理要求传递至二级、三级等业务联系相对间接的供应商,尚未实现对供应链上各级供应商管理的全覆盖。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对于碳排放的关注已经从单个企业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一批龙头企业纷纷提出零碳供应链管理目标并开展了相关探索,从实践层面实现了对供应链上各级供应商绿色管理的全覆盖,比如苹果公司提出将在2030年实现供应链和产品的碳中和。近期,部分试点企业同样进行了有益尝试,在打造绿色供应链时,开始将减碳管理对象从一级供应商向上游延伸。


(三)提高了管理要求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核心企业所提的绿色管理要求主要是环保合规,绿色管理的对象仅仅是部分一级供应商。因此,企业打造的绿色供应链往往只能管理到个别供应商的部分绿色表现,既难以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带动作用,又难以深度挖掘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发展潜力,还难以持续带动整个供应链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属于一条“浅绿”的供应链。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出后,部分试点企业,已经将低碳发展纳入对上游企业的绿色管理要求中,拓宽绿色管理内容;同时,已将此要求从一级供应商向上游延伸,开始带动整个供应链从高碳走向低碳,正在打造一条“深绿”的供应链。

   四、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的建议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通过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引导,可以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对上游企业碳减排的带动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一)深度推进试点工作


当前,我国低碳法律政策关注的重点是大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节能监察等制度设计也主要针对大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单个中小企业的碳排放量尽管不大,然而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总体碳排放量不容小觑;再者,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环保理念、管理能力、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相对薄弱,虽然其有着比大企业更为广阔的节能减排空间,但是参与碳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对此,可以结合试点,进行必要的探索。《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选择100家左右积极性高、社会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建议借助此试点,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引导,发挥其对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节能减碳的带动作用,形成大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中小企业协同减碳的新模式。同时,立足正在开展的绿色制造示范以及天津、东莞等地的试点,结合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实际,不断完善试点工作方案,积极引导既有的以及将纳入试点的企业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特别是加强对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低碳管理。


(二)强化重点行业试点


在全球推进执行气候变化协议的背景下,欧、美、日对于碳排放的关注点已经从单个企业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其使用或计划使用的碳税、碳关税、产品生态设计、碳标签等,都体现出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管理要求。此外,不少欧、美、日跨国企业已经提前布局,纷纷提出零碳供应链目标,这将带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格局的变化,加剧低碳领域的竞争。这些跨国企业一旦完成零碳供应链布局,不排除会游说本国政府,推动提高产品进口的“绿色门槛”,来维护其竞争优势。因此,需要未雨绸缪,对于参与全球竞争的光伏、风电、高铁、电动汽车等行业,应借助试点项目进行必要引导,推动核心企业特别是海外市场份额较大的跨国企业打造零碳供应链,以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


(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减少供应链的碳排放,需要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必要的协同,共同去优化用能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需要企业去改进生产工艺、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使用可再生能源、采用节能减碳技术等。开展上述工作往往会增加企业成本,而且这些成本会随着供应链逐级向下游传递,最终体现在终端产品的价格上。现阶段,由于尚未形成绿色消费氛围,绿色产品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为了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供应链上的碳减排工作,需要去建立健全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基于市场的正向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企业打造零碳供应链的制度环境。同时,发挥好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等各方的作用,做好企业动员、政策宣贯、培训、咨询和辅导等工作,为试点企业打造零碳供应链提供全方位服务。
(来源:《环境保护》2022(Z1):31-34)




图片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